|
三万里西行记 之五 ——岐山哨子面
早晨收拾行襄出发,目标是甘肃天水,路上还有一处风景,叫麦积山。 在北京有个西安的朋友,特能侃,有一次侃到岐山哨子面,一小碗一小碗,只有几根面条,吃完了把汤倒回锅里,一人能吃几十碗上百碗,我们戏称“口水面”,惹得我心花怒放、口水横流,一定要到西安去尝尝。 在西安寻访“口水面”是个失败的经历,一人一大碗,有点像北京的炸酱面,只不过是佐料和汤已经配齐的问题,口感一般。 还没出西安城,就被警察拿下,说是走了逆行,连忙赔着小心,主动认错,警察同志实行了“坦白从宽,抗拒从严”的政策,念我们远道而来,不熟西安地理,处罚重走一遍正确路线,算是一个了结。 出得西安,宽敞大道,一路西行,却见路标有岐山字样,正是哨子面的正宗出处,现在只有三人,商量一下便拐下公路,直奔岐山县城而去,不为别的,只为哨子面。 城不大,一个十字大街,一路上这种县城见得多了,所以近乎于熟门熟路,一会儿便摸到了市中心。往北,一路小摊,忙停车问路,打问何处有正宗哨子面品尝。一老爷子自告奋勇:我家旁边即是。连忙请上车带路,一路杀将过去。 一户当地典型的农家小院,红砖到顶,显示着富足。只是院外厕所难以屈就,门太小,进门出门均撞头。院内倒是收拾得干净利索,见有客来,主妇迎出,15元一位,随便吃。 入屋坐定,电视放映秦腔,味道很足。一荤两素凉菜端上桌,两瓶啤酒开启,这顿早了点的午饭便开张了。 凉菜不错,味道正好,喝着啤酒看秦腔,也算得上是享受。只见那边炊烟升起,连忙奔过去厨房,只见面板上面条已切好,只是在做“哨子”。北京也有此类面条,称作“打卤面”,一般是将鸡蛋、黄花、木耳等勾欠,做成美味的浓汤,待面条煮好,盛大碗浇入汤汁,略搅拌,便成一碗“打卤面”,应该与哨子面属同类。 此时做法虽然类似,却也有独到之处,葱、姜、蒜自是齐备,还有那蒜苗切成丁,爆锅,煮一锅开水,放入一碗醋,再加上从大柜顶上拿下来的一盆“哨子”,桔红的颜色多半盆,却不知如何制造,也许这就是其中的“密秘”所在。 一锅下面条,一锅煮哨子,主妇与婆婆忙得团团转,也顾不得我们在一旁连连照相,也无心摆出什么姿势,透着一股子善良和淳朴。 眼看面条就要煮好,赶紧回屋落座,只等着品尝口水面的独特。只见十多岁一小孩手执托盘,盘中三五碗面端上桌来,碗算不上大,与当地吃面的碗相比要小许多,但比北京吃米饭的碗却要大一些。一看便知这是这家公子,不知为何不去上学。 细看哨子面碗,红红的汤中有些许面条,当然这是手擀面,在厨房里我已看过制作过程,是老婆婆亲自操刀制成。忙抓过一碗,抱起就吃,却忘记了客气一下,一筷子差不多已将碗中面条尽数捞出,放入口中细品,味道与西安所吃大碗哨子面类似,更酸一点而已。 一批吃完再上一批,一碗碗已不知吃了多少碗,公子忙忙碌碌进进出出,端来面,端走面汤,出门去厨房一看,果然回锅,真真正正的的确确的正宗“口水面”。主妇连连声明,你们一伙是一锅汤,绝不会与别人混淆,这时我才发现,又来了一桌客人。 连吃十碗,已觉肚涨,告知店家不要再上,却见桌上还有几碗,忍不住又填进去两碗,只能感叹:大肚能容,却难容天下之事,大肚能容,却难容天下美味。 虽未执手相送,却也流连忘返,那门、那窗、那厨、那灶;面板、哨子、浓汤、小菜,无不回味无穷。行出三五公里,突然想起两瓶啤酒钱未付,转回农家,却告知15元每人已包含酒水,你们只是喝得太少。 顿生惭愧。
(作者:毛一丁)
|
Copyright © 2002 Lixin An, Yiding Mao. All Rights Reserved. |